有毒成分的變化
有毒植物體內的各種含毒物質,其濃度常因下列因素而改變:
(1)生長
曼陀羅的有毒生物鹼在夏季開花時達到最高量;多種木本有毒植物的有毒物質以細胞活力旺盛的部份濃度最高;罌粟、虞美人等的嗎啡毒質,也在開花至幼果期時含量最大;高粱莖葉的氫氰酸毒質,往往因生長季節、土壤因素等而有不同;但毛茛屬、茄屬等植物,其毒質則與植物體之成熟度成正比。
(2)產地
同一種有毒植物常因產地不同而有相異的毒性,例如產在歐洲的罌粟,其鴉片鹼的含量很低;但是生長在小亞細亞、埃及和中國的個體,鴉片鹼含量就高得多。生長在印度一帶的大麻,其毒性甚強,而產於其他地方者,則毒性較弱。魚藤的魚藤酮含量,會隨著生長地海拔高度的遞增而遞減。羽扇豆的某些品種其毒性則會隨著土壤成分的不同而改變。
(3)栽植
野生的烏頭屬植物,其根部毒性甚強,但如加以栽培,則毒性將逐漸減弱;某些有毒的豆類,野生者的毒性最強,栽種後毒性則大為降低;但眾所周知的煙草,其有毒生物鹼含量卻不會因栽培而有所改變。
(4)日照
茄科植物的某些種類,其多種有毒生物鹼和配醣體,須在充足的日照下,才會累積成大量;但是相對的,某些蘭科植物的有毒成分,卻必須在蔭蔽的環境下,才能大量形成。
(5)植物體各部位
有毒成分在植物體各部位中的含量並不一定相同,如雞母珠莖葉幾乎無毒,但種子的毒性卻極強;毛地黃和煙草的葉部毒性甚大,但其他部位則甚小。
|